当今社会,人们对父亲角色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多研究成果证实了父亲角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影子爸爸”“假单亲妈妈”现象以及父教缺失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家庭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每天和父亲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男孩看上去更坚毅,女孩成人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事实上,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贯穿孩子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孩子的智商和社会交往,也影响孩子的情绪表达与管理、自我认同、身体协调与运动、探究与专注等方面。由于父亲具有母亲少有的特质,比如果断、坚毅、动手能力强等,孩子可以从父亲这里获得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
以往的经验认为,父亲角色介入应该在孩子3岁以后才效果显著,甚至有些人认为,孩子青春期以后父亲再来引导也不迟。这样的结论来自对幼儿发展阶段的认识:0—3岁是孩子对母亲的二元关系,妈妈就是孩子的全世界;而进入3岁以后,父亲的介入,尤其是角色、功能、位置上的介入,能让孩子脱离妈妈更好地独立。
但是,近日一项由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联合研究发现,父亲对更小的孩子也有影响。报告称,出生后几个月内常与父亲玩耍互动的婴儿,其两岁时的认知能力,要比那些从不与父亲互动的同龄孩子要高。该研究显示,依据婴儿出生后3个月的父婴关系,就可预测孩子两年后的认知发展情况。12个月—18个月的婴儿与父亲的关系,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同伴行为和同伴关系。具有安全父婴依恋的孩子,在游戏中较少消极的情感反应,与其他孩子交往时不紧张,具有更高质量的同伴关系。
父亲的影响对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很多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严重的边缘化状态,在育儿中的参与度非常有限,甚至因此出现了众多“假单亲妈妈”,即父亲在家庭角色的缺失,使得母亲变得像“单亲妈妈”一样。
家庭教育环境中,有的父亲以被动型、缺席型、专制型的角色呈现;有的父亲角色虽然并未完全缺失,但往往以出差、应酬、交友等因素为借口,每周见一次甚至每个月才见孩子一次;还有一些每天回家的父亲,或因为不知如何与孩子互动,或被母亲嫌弃,而成为孩子生活的背景……以上种种父亲对自身角色认知的偏离、父亲教养行为的缺乏,固然是造成“假单亲妈妈”现象的原因,但母亲过于强势或大包大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父亲角色有多重要,就预示着父教缺失的负面影响有多严重。父教缺失对儿童社会交往、心理健康、性别化进程等方面,包括学业、智力、职业及婚恋都有直接的影响。父教缺失的儿童往往有更多的社交困扰,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更容易出现诸如过分害羞、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很多研究证实了父教缺失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联,严重的父教缺失还会引发社会犯罪。
美国父教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却有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角色缺失的父亲,很可能培养出下一代角色缺失的父亲。德国心理学家费纳克斯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父亲角色”意识,与他小时候感受到的父亲行为有关。如果小时候感受到父亲很爱他,很少惩罚他,则他更认同父亲是“教育者”的角色。父教缺失的问题,看似影响的只是自己孩子的发展,实则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展。因此,提高父亲在养育中的功能,不仅是家庭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父亲应该是男人最重要的职责所在。作为父亲,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应该在参与家庭生活、亲子陪伴、学习养育知识、榜样示范等方面有所作为。有些父亲可能会委屈地说:“我每天都在家啊!”然而,如果父亲在家的活动与儿童及母亲的活动是分离、割裂的,“影子爸爸”的养育就形同虚设。父亲真正参与到家庭生活中,与孩子一同玩耍,经常组织家庭出游等,才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作用。
要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有效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父亲需要学习,需要了解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需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示范。父亲希望孩子如何,就先做到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向父亲希望的目标进发。
(作者郁琴芳,系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22日第9版 版名:家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