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机构设置 | 党建工作 | 规章制度 | 新闻中心 | 教学研究 | 文明校园 | 文明单位 | 招生就业 | 语言文字工作 | 网络文明传播 | 专题栏目 
站内搜索:
   
 
 组织管理 
 职工用语用字 
 学生用语用字 
 宣传推广 
 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    

用诵读开启古诗词学习之门

2016年09月19日 11:07 来源:北京现代职业学校 作者:孙芳 点击:[ ]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荷尔德林曾说 “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却能够诗意地生活,以诗歌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却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古诗词的畏难甚至厌倦情绪,教师的教学往往陷入困境。
      一、古诗词教学困境解析
      1. 社会因素影响大
      社会在发展,网络在出新,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吸收知识的渠道更是多元化。然而,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的特殊性,心理脆弱,但好奇心又强,很容易受消极面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网站(包括一些手机网站),为追求利益而投“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所好,导致一些学生沉迷游戏和一些极为低俗的、对学生无任何教育意义的文字作品等。我们针对网络阅读问题,在学生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 左右的学生阅读品味不高,阅读能力低下。
      从这种情况来看,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文字,不但不能使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形成相应的能力,反而导致学生精力分散,对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此外,科技发展也对学生学习古典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2. 学生学习热情低
      长期以来,由于古诗词本身与现代的时空距离和文化距离,加之学生的视野较窄、生活经验少,使得古典诗词的教学事倍而功半,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下。同时,学生相关积累少,审美和想象能力不足,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较单一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过于突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方法充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导致了兴趣的丧失,学生经常是一提到《诗经》、《论语》,就愁眉苦脸。因此探索适合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诵读就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用诵读开启学习之门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步入手。
      第一步,知人论世
      由于对古诗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语言形式等方面理解的困难,教师提前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 特定的历史背景等资料进行搜索、查阅,要求学生查阅同题材、同风格、同作者的诗词。此环节既为新课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将杜甫的《登高》和《客至》的写作背景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两首诗截然不同的风格。授课时激趣导入,引人入诗,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 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走进课堂。可以选用音乐情境导入,如讲《一剪梅》时配以安雯的改编歌曲,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导入。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出示网络上的摄影照片或画作,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意,最后交流体会,理解诗意。教师和学生交流所查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筛选出有效的背景资料,以有助于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利用音频范读资料,引导学生初读诗词,并交流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第二步,熟读成诵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人存在隔膜。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诵读”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多诵,一定能读出诗的韵味。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配乐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诵读,讨论词作的感情基调,然后从数字化校园资源库中选出四段备选背景音乐,学生在对词作体会的基础上讨论并判断词作的感情基调, 选择恰当音乐。学生通过对四段风格各不相同的音乐的区分,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浪淘沙》是最适合该词的背景音乐,这样在对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背景音乐的选择可以看作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评价,接下来让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并录音,有助于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感,提高诵读兴趣,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诵。这样,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这首词作伤感而又豪迈的感情基调,进而品味其艺术特色。
      第三步,品读意象
      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应该把诗词所写之景组合想象成一幅立体可感的画面,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印象。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首诗首联和颔联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情感,诵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诗句所写之景在头脑中绘成生动可感的立体画面:诗人登上高台, 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 山风猎猎, 猿啼声哀。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 沙滩白净, 水鸟翻飞, 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 展示了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 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一俯一仰, 一山一水, 有闻有见有感, 有动有静有色, 十四字“字字皆奇”, 无一虚设。第三句承首句,写山, 因风急, 故落叶纷纷, 萧萧而下; 第四句承次句, 写水, 因风急, 长江波涛汹涌, 滚滚而来。
      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述一下,并标出有哪些颜色,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了一点意境。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
      第四步,体味意境
      古诗文是一种精练的综合性文学艺术形式,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
      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体会蕴涵于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整体进行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字词品味,修辞辨识。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能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有的学生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也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培养德行,学会做人,丰富知识,提高修养,让经典像丝雨一样无声地泫润我们的心灵,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闭

 首页 | 学校概况 | 机构设置 | 党建工作 | 规章制度 | 新闻中心 | 教学研究 | 文明校园 | 文明单位 | 招生就业 | 语言文字工作 | 网络文明传播 | 专题栏目 
Copyright 2009-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bet 365亚洲版登陆
地址:濮阳市老城国庆路和工业路交叉口
邮编:457000 电话:(0393)8981078 邮箱: 783834479@qq.com QQ: 783834479